近日,记者从四川美术学院获悉,占地近千亩的大学城川美新校区,其一期建设工程已经完工,不仅所有的建筑都按照“十面埋伏”的构想,隐藏在了各大山头之中,使美院新校区处处“山穷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,甚至连田里的小麦、胡豆都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。最奇的是,在校区内,保留了建设之前的农村原生态,一边是艺术教学,一边是喂鸡放羊,这一构想和实践,在全国都是首创。而更多可供游玩的“耍事”,如艺术体验中心的服装工厂等,建设完成后,市民都可免费游玩。
校区处处可种菜
负责新校区建设的川美副院长、著名设计师郝大鹏告诉记者,新校区里,一组摇滚青年的雕塑几乎占据了新校区食堂的大半个广场,学生宿舍、教学楼外到处都是供学生自娱自乐的涂鸦墙。最让人惊奇的是,学校还专门开辟一大块地种上了胡豆、小麦、青菜等农作物,嘎嘎的鹅叫声贯穿于整个校园,不时还有几只调皮的小鹅窜上校园公路,随后又被飞驰而过的自行车惊得四散奔跑。据了解,由于是午休时间,因此山羊还躲在棚里睡觉。川美院长罗中立曾建议学院再购买两头牛用于耕地,结果遭到大家一致否决,大家都认为川美农田的面积太小,“杀鸡焉用牛刀”。
郝大鹏向记者强调,川美是在打造一种生态化的自然景色,“很多地区的景观都是通过名贵植物在打造,我们就用几只鹅,几棵小白菜就能达到比他们更出色的效果”,同时,川美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,让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,郝大鹏告诉记者,“如果一个艺术家失去了对季节的敏感,那是相当可怕的”。
校舍建得像车间
记者在川美新校区逛了一圈,意外地发现,所有建筑居然都没有贴瓷砖,设计系的几栋大楼外墙,甚至连水泥也免了,红砖直接裸露在外面。
据了解,由于长期生活在黄桷坪,川美的艺术家们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发电厂、坦克仓库、501仓库等工业建筑的心理暗示,在川美的艺术家眼中,重庆的文化符号就是老工业基地。因此他们对川美新校区的建筑进行了艺术创新。外墙不作任何大规模的装饰,同时,建筑内部也保留了厂房的基本雏形。天井、充满金属质感的楼梯、超高的建筑空间……如果被郝大鹏称作车间的教室里再传来机器的轰鸣声,还真会让人误以为到了某个厂区。
“你坐在教室里看风景,看风景的人在山上看你”,郝大鹏还告诉记者,新校区的教室也非常有特色,全部使用了框架结构的落地玻璃,学生坐在教室里也可以进行室外写生。
农舍主人不迁走
据郝大鹏介绍,川美在规划新校区时,刻意保留了两栋土墙农舍和农业学大寨时修建的水渠,农舍原来住的农民,也作为学校的“特殊居民”被“返聘”回来,该种菜的种菜,该喂鸡的喂鸡。虽然农舍的外部看起来比较原始,但农舍的厕所却配备了非常好的洁具,“就差没有抽水马桶”。郝大鹏告诉记者,这种现代和传统的冲突,本身就会让人产生无数的艺术遐想。据了解,将新校区的一些“历史记忆”遗留下来,是美院院长罗中立的创意,他希望若干年后,当大学城完全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之后,人们还能在川美寻找到大学城的“原点”。
郝大鹏还向记者透露,目前,自己正在收集搬迁居民的奖状、计划生育证等物品,将来建立一个小型的历史博物馆。